33地图-→ 安庆枞阳县地图[切换城市]  安庆市地图 迎江区地图 大观区地图 宜秀区地图 怀宁县地图 枞阳县地图 潜山县地图 太湖县地图 宿松县地图 望江县地图 岳西县地图 桐城市地图
安庆地图 辖区: 【迎江地图 | 大观地图 | 宜秀地图 | 桐城地图 | 怀宁地图 | 枞阳地图 | 潜山地图 | 太湖地图 | 宿松地图 | 望江地图 | 岳西地图】 【更多】 【友链】 其他:【百度】 【公交查询】 【搜狗】 【google】 【图吧】 【城市吧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 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 地图。

什么是三维地图

三维电子地图,或3D电子地图,就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网络三维电子地图不仅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方式,为用户提供地图查询、出行导航等地图检索功能,同时集成生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社区、出行导航等一系列服务。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部的长江北岸,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市隔江相望.县域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现辖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居委会), 95万人口.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枞阳镇为中共枞阳县委和枞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邮编:246700。代码:340823。区号:0556。拼音:Zongyang Xian。

编辑摘要

枞阳县枞阳县
枞阳县辖13个镇、9个乡:枞阳镇、固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

枞阳县 - 历史沿革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

枞阳县枞阳县
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2000年,枞阳县辖14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57951人,其中: 枞阳镇 49657 石矶镇 24691 固山镇 35551 汤沟镇 45178 老洲镇 30767 陈瑶湖镇 38006 周潭镇 34203 横埠镇 32685 项铺镇 26174 钱桥镇 47632 麒麟镇 38492 义津镇 30550 浮山镇 19041 官埠桥镇 30574 铁铜乡 8431 凤仪乡 6204 长沙乡 4907 仪山乡 21203 老湾乡 21806 钱铺乡 23364 后方乡 29678 金社乡 38311 白梅乡 15934 白湖乡 33078 杨湾乡 10623 会宫乡 36223 雨坛乡 24988

2004年底,枞阳县辖14个镇、13个乡。

2005年,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制并入义津镇。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千米扩大到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枞阳县辖13个镇、9个乡。

枞阳县 - 人文环境

关于枞阳县名的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 中说,“楚子孔执舒

枞阳县枞阳县
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 《本草纲目》 :“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枞阳人民崇文尚武 ,人杰地灵,史称“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作为文化之乡,源远流长,尤其是到了明清之季,重教兴学之风大起。影响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文派“三祖”均出生于枞阳。其“三祖”之中,方苞的“义法”论,主张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论,强调古文创作的具体美学标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及“阳刚阴柔”论,集桐城文派文论之大成,并以辩论的方法,阐述阳刚与阴柔两种文风的特点。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形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黄梅戏发展迅速,现成为枞阳一大剧种。清之中叶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拳的姿势,主要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能缩身扫地桩。枞阳的重文习武,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点缀了耀眼的光环。

枞阳县 - 自然气候

枞阳县位于安庆市正东面的长江北岸,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县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

枞阳县枞阳县
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贵池隔江相望。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低丘漫冈,中部是犬牙交错的丘陵冈冲,东南部属沿江洲圩。境内最高山为三公山,海拔674.9米。长江流经县域74.5公里,通江湖泊有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等。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对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均构成得天独厚的优势。
  
枞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6.5℃,年均积温5129℃。冬季低温而无严寒;春季温和;夏季温度虽高但不酷热;秋季略高于春温。由于季风环流和地形影响,县境冬季多北风,春秋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总量40%。境内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白鳍豚、江豚、小灵猫、水獭、中华鲟、小天鹅、黑鹳、鸳鸯以及鹤类和各种雕鹗等。植物有942种,隶属173科,其中药用植物有354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银杏、金钱松、杜仲、青檀、水杉等5种。主要矿产有铁、铜、明矾石、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煤、泥炭、陶土、黄沙等。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一度迁至枞阳镇。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划分为桐城、桐庐两县。新中国建立后,县名因与浙江桐庐县同名,又因其地域在白兔湖、菜子湖以东,故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隶属于安庆地区;1988年9月起,隶属于安庆市。1989年,县辖12个区、3个镇(1个区级镇、2个乡级镇)、49个乡、426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为923909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1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境内汉族人口占99.96%,余下0.04%为蒙古、回、苗、壮、布依、朝鲜、满、高山、土家、达斡尔等10个少数民族,计363人。
  

枞阳县 - 地理要塞

 
枞阳县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下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唐代辅公祏起兵反唐于枞阳镇;南宋李全镇守幕旗山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并进军浮山寨;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陈湖、水圩一带创立了桐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敌、伪、顽的反动势力;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枞阳镇成为解放军中线指挥部,县属江心洲和沿江各码头均成为解放军的起渡点。
  
枞阳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早在隋朝,李英林起兵于枞阳,声势浩大,与隋王朝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元末,“大刀王胜”率3000子弟起义于会宫,以响应朱元璋;清初,农民范大、范二扎寨白云岩,竖起了反清大旗;清咸(丰)同(治)年间,枞阳成为太平军的根据地,枞阳人积极参加太平军,其中会宫张逸民后来还成为洪秀全的岳丈,兵败后血染天京;辛亥革命前夕,高甸吴樾的炸弹声,震惊了京华;民国初年,枞阳镇革命党人张品山的枪声,吓坏了军阀倪嗣冲。

民国17年,共产党人章逐明在章家大屋创建了桐城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区委,下辖15个支部(其中有10个支部在今枞阳县境)。次年8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县委,下辖区委3个(其中2个区委、19个

枞阳县枞阳县
支部在枞阳县境)。这期间,浮山成为安(庆)、桐、枞、庐地区共产党的活动中心,浮山中学成为秘密交通站,会圣岩吴富之家成为中共县委机关。

民国19年,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召开了8县联席会议后,枞桐地区掀起了武装斗争高潮,枞阳人陈雪吾、吴克正、张舜卿等在欧家岭领导了武装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陈瑶湖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枞阳人民在沿江一带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民国3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近20万人抵达枞阳沿江一带,枞阳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和支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新中国诞生,枞阳人民为之奋斗了20余年,牺牲了600多名优秀子弟,著名的烈士有童长荣、史伟、史逸、陈石奇、陈雪吾、吴克正、吴鹏武、疏冠中(苏拓夫)、黄静寰(黄彬)、张舜卿、朱锦铭等等。他们的英雄业绩均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他们的英名将与世长存!

枞阳县 - 农林业大县

枞阳县枞阳县
枞阳为农业大县。1949年,全县可耕地有59.46万亩。50年代起,县境大规模围湖造田,1967年可耕地已增到93万亩。后因退田还湖、停垦还林以及建设用地,至1989年末,可耕地减至64.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4亩。
  
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实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接着,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使防洪防涝能力逐年增强。50年代,开始围湖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60年代,提倡科学种田,不断革新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方式。70年代,区乡建立农机(技)站,形成科技兴农的网络,并提高了作物复种指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中心内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为提高。1989年,粮食总产为28349.5万公斤,棉花总产为269.6万公斤,油料总产为86.58万公斤,畜禽总量为50.1万头(只);农业总产值为18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7元,农民储蓄总额为3380.3万元。
  
林业生产,几起几落。明清之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上“无崖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林业用地约为56万亩,其中有林地44万亩,立木蓄积量为6万立方米。1958年,因“大炼钢铁”和毁林开荒,树林被滥伐,林地面积急剧减少,至1976年立木蓄积量仅有1.5万立方米。1981年,全县林业实行“三定”,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83年林地面积已达53万余亩。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18.1%,立木蓄积量约20万立方米。
  
水产养殖,兴旺发达。枞阳县早在50年代就是全国22个淡水渔业重点县之一。新中国建立时有水面61.2万亩;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蓄水面积逐年缩小。1984年,开始退田还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水产品有各种鱼类和龟、鳖、螃蟹以及莲、藕、菱、芡实等等,其中甲鱼、鳝鱼(黄、白鳝)、银鱼、鳜鱼、螃蟹、莲子、芡实为特种优质产品,每年有大量出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实行了联产计酬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由天然捕鱼转入以养殖为主,水产养殖出现了新的局面。1989年,全县水域面积为37.5万亩,另长江可利用水域13.5万亩;水产品产量为750万公斤,渔业总产值899万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境滨江背湖,历史上湖口未建节制闸,湖水随江潮起落,造成“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无水旱灾”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枞阳闸等;拓宽加高74.5公里的长江大堤;兴修众多的水库和塘坝;疏浚大小河道和沟渠;兴建100余座电力排灌站。198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6.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46.6万亩,基本上解决了水旱灾害的失控问题。

枞阳县 - 经济主体

枞阳县属自然农业经济区,县民多以渔耕为业,因此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枞阳县枞阳县
手工业兴起于明代,私营工业作坊出现于清末,机器碾米和电灯照明,出现于民国年间,集体工业出现于1956年。1989年,县办集体工业企业22个,职工2869人,固定资产1368万元,年产值1757.6万元,利润74.6万元,纳税157.3万元。其生产的元钉、毛巾、牙刷为出口产品,液化石油气钢瓶、香肠和牙刷为省优产品。

国营工业企业17个,其中经委系统工业企业8个、工矿企业2个、商业工业企业1个、城建工业企业1个、粮食工业企业5个,计有职工2800余人。乡镇企业24749个,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项目多样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其产品已为人们所喜爱,有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其中灰包咸蛋出口在安徽省同行业中,独享产品免检信誉。
  
县境商业由于水域的优势,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集镇多为水码头,货物运输十分方便。其中,枞阳镇古为舒口,为舒、庐、潜、怀、太、岳等县的漕米和货物的集散地;汤沟为桐东首镇;石溪镇在宋代为桐城九镇之一;姚王集为数省耕牛交易场所;义津镇、麒麟集为农牧土特产品的交易中心。

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大小集镇36个,工商业者2137户。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走上了合作之路。1956年,全县公私合营商业5家、合作商店1196户、合作小组93个、代购代销点19个,转入国营和合作社、农村供销部的252家,私营商业126家。“文化大革命”期间,取缔私人经商,全县国营商业企业独家经营、商品流通渠道单一。1978年后,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一齐上,商业市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89年,全县综合性贸易市场达42个,年贸易额约7382万元;国营商业商品销售总额56606.6万元;个体商业商品零售总额4896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财税金融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其中税收为1300余万元;金融机构有支行4个,其所属营业部、信用社遍及城乡,另有保险支公司1个;城镇储蓄余额5138万元,农村储蓄余额4115.7万元。
  
随着农、工、商贸各业的振兴,交通、邮电事业日新月异。至1989年止,县有公路46条,总长度484.7公里。其中省道5条、县道11条、乡道30条。全县除江心洲外,各乡镇均已通车。全县426个行政村全部通邮;有19个局、所可办电报和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县城拥有市话500门,磁石总机5台、出局电缆800对;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杆路总长515公里。


枞阳县 - 文化底蕴


枞阳人历来重文尚读,“穷不丢书”为老祖宗的训诫。

枞阳县枞阳县

  
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在枞川首倡讲学之风,二十年如一日,先后从学者上千人,学业有成者比比皆是;童自澄在枞阳镇创建辅仁馆,大兴读书之风,莘莘学子遍及乡里。清代,刘大櫆先授徒于陈家洲,辞官归里后讲学于枞阳,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据旧志记载,明清之际,今枞、桐两县有进士240名、举人640名、贡生509名。清末民初,提倡新学,一批有识之士在县境大办学堂,其中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童鉴泉创办枞阳公立小学,吴芝瑛捐办鞠隐国民小学堂,倪梅轩创办化俗女子学堂,李光炯创办宏实小学,疏孟涛创办南阳疏束氏高等小学,房秩五创办浮山公学等等。

据初步统计,30年代以前,留学国外的就有31人。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之花盛开枞阳大地,读书之声处处可闻。1989年,全县小学教育已经普及,普通中学已有67所,此外还有职高、师范和卫校。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枞阳县每年升入高等学校和高中专的人数均在四五百人之间。1989年,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尚有30余人。
  
枞阳县是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整个朝代相始终,前后绵延200余年。它遵奉程、朱道统,承继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结为门户,世代相传,其传人几及全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受枞阳明代文风的薰染,其祖师爷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今枞阳这块土地上:方以智、钱田间开创了桐城派的先河,方苞奠定了桐城派的理论基础,刘大櫆承上启下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姚鼐集各家之大成,完善了桐城派理论体系,吴汝纶、刘开、姚莹成为桐城派后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佳作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
  
民国年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枞阳学子有的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有的走向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的创作。其中朱光潜,方东美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在美学、哲学领域中独领风骚,其著作享誉全球;黄镇在长征途中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的革命画作,后结集出版了《长征画集》 ,人们称之为“长征片断史诗”。
  
新中国建立后,县文学艺术事业日益繁荣,县黄梅剧团蜚声大江南北,民歌创作誉满诗坛,文学作品不断发表,一批文艺新人正在茁壮成长。1989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63个、文化馆站13个、文物管理所1个、图书馆74个;广播站遍及乡镇,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县从城镇到农村,从儿童到老人,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枞阳之所以有今天的灿烂文化,离不开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许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清代以前的代表人物有左光斗、方以智、方中通,他们在水利学、物理学、医学、数学等领域中都卓有成就,对社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科技领域里更是群星灿烂,慈云桂成为“中国计算机之父”,汪旭光号称“炸药大王”,疏松桂点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倪皖荪从事低温声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发现了“张衡矿”,陶善昌研制了国际首创闪电探测定位系统,他们的科研成就,均为世人所瞩目。据初步统计,枞阳人现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级的专家就有100余人。在县内,1989年,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已有200余人;科技兴农、科技兴渔、科技兴厂已结出丰硕成果。
  
悬壶济世、行医卖药,在枞阳大地上自古有之。在这块土地上,名医辈出,药店如林。名医古有余霖、许丽京,今有查少农、疏元善、汤春生等;医学名著有方以智的《医学会通》、余霖的《疫疹一得》、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等。1949年统计,全县中药店132家,中医人员279人。1989年,全县乡以上医疗单位有60个,职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术职称(副高以上的有26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般疑难病症可以不用出县便能诊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枞阳县枞阳县

  
县境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舞灯、划龙船和武术,其中“东乡武术”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历史上曾出现“三十六名教”;而今到处兴办武馆,武术之花开遍枞阳大地。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教学常抓不懈,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在历次省市体育运动会上枞阳健儿均获得较好成绩,如蔡声和在安徽省首届运动会上夺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华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赛中,打破了省记录,荣获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赛中,获得象棋组冠军;1986年,吴卫凤获全国六运会女子柔道第三名,后在亚运会上又夺得银牌。
  
枞阳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三面环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亚浮山”之称的白云崖,有何宰相读书的青山石屋,还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动”的岱鳌山。浮山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以108洞和400余块古代摩崖石刻著称于世,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县境文物古迹众多,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刘大櫆、姚鼐、钱田间、王胜、方学渐、阮鹗、吴应宾、吴汝纶、李光炯、房秩五、鲁生等数十处之多;至于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筑、馆藏文物等等,更是难以枚举。
  
枞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过去。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枞阳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与天斗,与地斗,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鱼米之乡”。而今,英雄的枞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迈步奔向2l世纪。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富饶、美丽、文明的枞阳将崛起在江淮大地上!  


 
中国3D地图网(www.33map.net),汇集E都市三维地图、都市圈三维地图、百度地图、搜狗地图、城市吧地图、google地图等多家地图,方便您根据需要选择适合你的地图进行查询;三维地图通过三维实景模拟的表现方式,网站无缝集成了城市电子地图、三维电子黄页、生活资讯、电子政务、 同城电子商务、同城交友、虚拟社区等服务内容。该平台是以一种全新的人性化WEB界面表现,为城市百姓的生活、工作、旅游、出行参考、网上办事、网上创业等活动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为城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商家企业提供面向市民宣传互动的快速通道,从而更方便地实现电子政务、地图查询、黄页查询、电子商务、推广宣传等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